剛看完《在桃花源中做自己》,仿佛跟著陶公在時光長河里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履行,從那亂世的喧囂,已投扎進了寧靜悠遠的桃花源。
在這忙碌紛擾的現(xiàn)世,我們都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一路狂奔,而陶公卻早在千年前就已尋得心靈棲息之所,悠然自得的“種豆南山下”,靜看“云無心以出岫”。這一場聽覺盛宴,讓我知曉原來生活的真諦不在于追名逐利,而是在內(nèi)心深處為自己留一方凈土,守一份安寧。
曾有詩云:“行到水窮處,坐看云起時”。既然走到?jīng)]有水的地方,那就坐下來,看看云。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哪些走不出的困境,攀不上的高峰,終有一天都變得云淡風輕,看淡歲月之中所有的不歡而散,方知成敗榮辱,功名利祿,來是偶然,走是必然。
所謂成熟,便是看一個人是否能夠舍得下功名利祿,換人生從此歲月靜好。人生在世,放得下過往,不懊悔,不茍求,才能輕裝上陣,走的更遠。
我們都需要滋養(yǎng),需要松弛感,需要找到一個喜歡的活法,用新的方式打開眼前的世界。松弛感就是不糾結(jié)、不焦慮、不擰巴、情緒穩(wěn)定、隨遇而安、舒適自然。
就像這書中傳達的,哪怕深處鬧市、心向桃源,何處不可棲?愿我們都能如陶公一般,在生活的瑣碎中,覓得屬于自己的“桃花源”,在那方小天地里,做最真實、最快樂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