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看來,休閑的時刻看一部好的電影,莫過于是種學(xué)習(xí)和享受。一部好的電影,不僅可以放松身心,還可以拓寬我的視野。而電影《綠皮書》恰恰就是一部這樣的高分影片。
電影《綠皮書》改編自真人真事,講述了主角托尼被聘用為音樂界優(yōu)秀的鋼琴家雪利的司機,并為他提供幫助與服務(wù),保證雪利從紐約開始的巡回演出順利進行,而在一路上兩人一段跨越種族與階級的友誼故事。
電影以一種幽默詼諧的美式風(fēng)格循序遞進著情節(jié),在令人暗暗發(fā)笑的背后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(jié)。電影的名稱“綠皮書”指的是在20世紀60年代為黑人準備的旅行手冊,里面是些可以給黑人入住的旅店或者餐館。從這一個小小的細節(jié)我們就可以看出,這個電影的核心便在于種族歧視上。在電影的開始主角托尼也被生活所迫,才萬不情愿地為鋼琴家雪利開車、做“男仆”以及更早之前他所丟掉的兩個黑人使用過的玻璃杯都對應(yīng)了這個核心。
而電影中主要是圍繞托尼和黑人鋼琴家雪利進行。兩人在性格、處事方面等等都大相徑庭,而在一路上兩人在觀念的分歧、爭吵,互相接納下慢慢磨合,開始抹去了對各自的階級歧視,友好雙向地相處起來,像朋友,又像彼此的老師。雪利會耐心地告訴托尼如何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、一絲不茍地矯正托尼的錯誤行為、也會一字一句地教托尼如何寫信,提升自己的文筆;而托尼會大方地和雪利分享炸雞塊,改變了雪利對其的偏見,也會在雪利有危險時毫不猶豫地訊速地趕到并及時給予幫助,最后他讓雪利真正地明白了音樂和友誼的真諦。
一部好的影片往往能引起人們對現(xiàn)實生活的思考,電影《綠皮書》便是其中的泛泛之作。